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
基本描述:本书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后一卷(即第15卷)。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
详细描述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7-1
作者:(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
书号:7500411855
下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后一卷(即第15卷)。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巨大项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本书的又一论述重点。同时,本书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等,也分别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本书最后部分对台湾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叙述和评析。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问题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为关心中国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的一切读者提供了一部弥足珍贵的参考书。
主要内容是文革史,前期即红卫兵阶段,后期围绕接班人问题展开。值得深思的这段历史是否就是由毛与四人帮决定的,作者以旁观者清的立场指出中国人相信这种史观。
然而本书却分析了文革的社会结构基础:出身于工农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人之间的分裂,由此形成的矛盾现象是:红卫兵中的造反派由那些出身资产的青年人组成,他们以暴力破坏组织制度,因为他们是出身论政策的牺牲者,而保皇派却是出生下层的,他们极力维护党的权威和组织,因为他们是受益者。左派来自上层,右派来自下层,这种悖论如何形成,应当从社会结构与政策制度中寻找,而不能归咎于少数掌权者。
作者同样指出,毛正确地发现了中国的社会问题,官僚主义与贫富分化,却不会使用正确的措施解决它们。为什么毛会将其归因于“党内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为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却没有认识到社会问题源于社会,却以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重要?如果发动的责任应由毛来负,那么随后的演变却是不可能在一个截然相反的思想和社会环境中发生,这里面的责任何在?
总编辑序
第15卷序
第一章 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结论 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中国1966-1969年
第二章 危机时期中国的状况
走向对抗
权威的垮台
夺权
政治体制的重建
结论
显示全部信息
总编辑序
第15卷序
第一章 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结论 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中国1966-1969年
第二章 危机时期中国的状况
走向对抗
权威的垮台
夺权
政治体制的重建
结论
第三章 中苏对抗: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外交
中国外交政策的低谷,1967-1968年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
附录 中国和苏联的军事集结,1969-1975年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为继承权而斗争 1969-1982年
第四章 毛的接班人问题和毛主义的终结
引言
中国政治的军事化
林彪的覆灭
“四人帮”的兴衰
空位期
邓小平的纲领
第五章 对美开放
政治进程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通往北京之路,1968-1972年
停滞与动乱,1973-1976年
通往正常化之路,1977-1979年
树立独立自主的形象,1980-1982年
中美关系的意义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贯彻情况
引言
经济混乱,1966-1969年
工业发展战略,1966-1976年
工业战略的变化,1977-1980年
加速工业增长,1982-1987年
农村发展战略
1979年以后农村政策的变化
结论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文艺创作与政治
第四篇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文学
第九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农村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
第五篇 分离的省份
第十二章 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1949-1982年
后记 统一的重任
附录 会议与领导人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