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诚交通,书山有路!  

 

        工程师之家      子归小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音像欣赏 > 11、休闲娱乐 > 详细内容
144.李小龙亲述截拳道之道
发布时间:2010/1/1  阅读次数:2474  字体大小: 【】 【】【

李小龙亲述截拳道之道


什么是截拳道? 我(李小龙)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假如有几名不同派系的武术家在看到一场街头混战之时,一定会得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因为他们的观察能力已经被限制在自己所选择的范围内,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
  
  在没有研究截拳道之前,让我们先切实讨论一下“传统武术形式”是什么。我们中国对于武术派别之由来,有着许多多采多姿的传说,例如高僧传授、梦中领悟、神佛指点等。所谓“形式”,都是由一位首创者的“人”组织成功的。所以“形式”绝对不可以视作万古不移的定律或经典,因为人类乃是一种具有创造的生物,“人”永远比“形式”重要得多。
  
 
  譬如这么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武术家发现了一种原理,而在他一生之中,自然就会根据这条原理来钻研他本门的功夫。但等这个“人”死去之后,他的门徒承受了他的设想、他的规矩、他的意向以及他的方法,而把这些都化为了“定律”。于是,严格的教条订立了,庄重的仪式形成了,硬性的姿势规定了,终于组成了一个门派,把原来是具有流动性的个人直觉,给演变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固定方式。如此做来,他们非但神化 了这一项知识,而同时也埋葬创始者的智慧,这绝不是那个“人”在最初时的意图,我敢相信另外更有许多的“人”也发现了自己的原理。于是他们就有对立派的出现,例如硬功对软功,外功对内功等。他们也建立了自己的门户,规定了本门的律条与方式,而且每一派都自认为是具有最高“真理”的,因此,人类对于武术的知识与智慧,就此永远不能集中而成为今日四分五裂的局面。
  
  
  拳术的形式,只是整体里的一部分而已,任何一种形式,都需要纠正、分析、否定、废弃,并且还要下过许多自省的功夫。免掉了个人偏爱的招数,除去了作茧自缚的约束,战斗方式是永远新鲜、生动的,而且不断地在改进的。你自己的形式和你自己的倾向,以及你自己的体格,正是战斗方式的全部主体。我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形式,新的混合物或变化体。我更没有创造什么截拳道的规律,用来表示与其它拳术有异的企图。相反的,我希望我的同志能够从形式、姿势、教条中解放出来,那才是截拳道的最终目标。
  
  截拳道与一般传统武术不同的就是没有那种独特的规律、分类技术,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哲理。截拳道对于武术的看法是站在各种有利的角度上。因为截拳道能够充分利用了多种路子与方法(功能至上主义),所以是不受任何约束而完全自由的。换一句话说:截拳道包罗万象,但不被万象所包罗!
  
  截拳道没有准备好的课程,而且也无此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直觉,可以发现自己天赋以内最有效与最有利的条件,去获得实际的平衡、动作的重心与力量的使用。规律与姿势只不过是能摸到纯正了解的门路而已,而纯正了解却是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明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武术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的知识!学习绝对不是模仿,也不是原有固定知识的累积。学习是一种过程,永远不终止的发掘!在截拳道里,我们只是去发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不是把人家现成的东西给拿过来。
  
我们都听到过教师的教训:“武术其实就是生活。”生活者,是永恒的动作,有节奏而没有固定目标。假如学习而不能跟上生活的潮流,到结果一定陷入了呆板方式的迷津,那是相当可惜的事。一名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一名“真理”的向导,至于“真理”本身,则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发掘,教师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出色的教师是会懂得对学生们作个别的观察的,同时鼓励学生们自己探寻“真理”。  在整体战斗形式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而发挥的方法,应该是绝对自由的。我现在要提醒各位一句:截拳道只是一个代表名称,并不是什么派别。打个比喻说,截拳道等于是“一只指向月球的手指”,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手指就是月球,更不要过于注视那手指而忽略了太空上的美景。那只手指的作用,只是引指“光明”。至于你将来能够获得多少“太空知识”?那就全靠你自己努力去领悟了。
  
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李小龙语录名言摘录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机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搏击。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以做观念上的俘虏。
  
*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一个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确地去“指导”自己向正确的道路迈进。所以,人应该不断地维持自己的尊严,尊严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促进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这样,我们每天要重复估计自己的潜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
  
*有时,尊严是不容易得到的,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抛弃一切尊严;或为了虚名,尊严也不顾了。总括地说,世人一般所热心的是沽名钓誉。
  
*沽名钓誉或妄自尊大均不足为法,所以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了解自己。
  
*自我了解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容易发觉到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实际上是满途荆棘,所以一个有天才的人应该尽量发展他的事业,迫使自己去创造新业,所得的成就是万世不没的。
  
*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另一种人则太不知足,贪得无厌,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贪婪的人无法掩盖他自己丑恶的面目,他的身体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戏剧化的人生里,结果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渊。
*骄傲是人类错误情感表现之一,而自尊心是人类基本潜伏意识。骄傲是不正常的,当人想像自己是一个领袖,自己比别人神圣,觉得自己比别人超能力,于是便看不起别人。骄傲使人不耐烦,使人畏缩,骄傲是脆弱的,是敏感的,当我们的信心动摇,或产生自卑感时,骄傲是隔开人和成就的深渊,为了夸耀自己,人会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这是由于我们做事不能当机立断,一旦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便会畏缩。但如果能够对某件事作明确的判断时,不论有无价值,我们都不会畏缩。
  *对某件事视作极端毫无价值,这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一样是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发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
  *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只要多作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同时你会懂得和洽地与人相处。
  *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所困扰,不良的情绪只会阻碍到我们学习或发展事业,这也发是了解自己其中的一个步骤。
  *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制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
  

龙之档案
  李小龙,伟大的武术技击家,世界武功片电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创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原藉:广东顺德
  生于:1940年11月27日
  卒于:1973年7月20日
  生肖:龙
  肆业于香港喇沙书院
  1995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及心理学
  7岁从影,13岁习武
  入门功夫:咏春拳
  父亲:李海泉(粤剧名丑)
  母亲:何金棠(欧亚混血)
  太太:莲达
  儿子:李国豪(拍摄电影中意外丧生)
  女儿:李香凝(从影)
  李小龙有一兄、一弟、两姐
  李小龙安息于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由儿子李国豪陪伴。
  五大名作:
  《唐山大兄》(1971年)
  《精武门》(1972年)
  《猛龙过江》(1972年)
  《龙争虎斗》(1973年)
《死亡游戏》(1973年)
少年时期的李小龙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
  李小龙在家庭的告诫下,18岁那年决定离开香港到美国留学。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进人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1964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全美空手道比赛,当时年仅24岁的李小龙横扫所有选手取得了桂冠。
  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
  李小龙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总结多年的经验自创了一种拳术---截拳道。设馆广授徒宣扬真功夫
  李小龙为了宣扬中华武术,在大学2年级期间,租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炼,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
  在振藩国术馆里,他认识了来学武术的医学院女学生莲达,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俩正式结婚。婚后,李小龙夫妇双双辍学,合力经营武术馆。
  自从李小龙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之后,李小龙的名字便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法,中国功夫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涉足电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乐电影公司的邀请,拍成一部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300万港元。
  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引起更大的轰动。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脚”和“地躺拳”,令人赞不绝口。此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并亲自担任了主角。英年突夭折龙威仍未减
  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游戏》的时候,由于药物过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岁。
  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龙多才多艺,亦文亦武。他每当练功之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世界各国技击杂志仍在不断地研究、介绍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依然崇拜他。当回顾作为一位中华武术传人的李小龙一生时,人们将永远怀念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渴望中华民族强盛的赤诚之心。
  
 生平年表
  ◎1940年
  11月27日十月二十七日生于美国,取名振藩(洋名Bruce)乳名(细凤),族名源鑫,共五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二。父为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母为何东爵士之弟何甘堂之女何爱瑜。
  ◎1946年
  参与演出第一部电影《富贵浮云》,正式在电影中担任重要角色,更与父亲李海泉合演。
  ◎1948年
  首用艺名“李小龙”在《细路祥》片中演出,自该年起在香港参演二十二出粤语片,除《细路祥》外还有《雷雨》、《人海孤鸿》等的表现最为突出。曾用过的艺名有“李龙”、“小李海泉”、“李小龙”。
  ◎1955年
  该年夏天拜咏春宗师叶问门下习武。
  ◎1957年
  夺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
  ◎1958年
  进入圣芳济书院读高中,同年夺得“全港恰恰舞公开大赛”冠军,并参与电影《人海孤鸿》演出。
  ◎1959年
  5月定居美国。9月入读爱迪生技术学校,白天上课,晚上于周路比餐当侍应换取食宿,开始半工读生涯。
  ◎1960年
  12月毕业于爱迪生技术学校。
  ◎1961年
  5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
  ◎1962年
  4月在西雅图唐人街开设第一间“振藩国术馆”。
  ◎1963年
  出版《基本中国拳法》及创立截拳道拳法。
  ◎1964年
  8月参加加州的‘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作表演嘉宾,同月12日与莲达(Linda Emery)在西雅图结婚。
  ◎1965年
  儿子李国豪(Brandon Lee)于2月1日出世,七日后(即2月8日)父亲李海泉病逝。
  ◎1966年
  6月参演福斯公司的电视剧《青峰侠》助手加藤一角,一举成名,开始私人教授好来坞名人如史提夫,麦昆及罗曼-波兰斯基。在洛杉矶唐人街开设第四间“振藩国术馆”。
  5月出席华盛顿的“全国空手道锦标赛”作表演嘉宾。
  6月出纽约的“全美空手道公开赛”作表演嘉宾。
  ◎1967年
  8月把自己的武术定名为“截拳道”(Jeet Kuen Do简称:JKD)。
  ◎1969年
  4月19日女儿李香凝(Shannon Lee)出世。
  4月接受香港无线电视《欢乐今宵》及丽的电视《金玉满堂》的采访并表演。
  ◎1970年
  因脊背受重伤,卧床四个月,伤愈后仍须服用止痛药。
  ◎1971年
  为香港嘉禾主演《唐山大兄》,票房收310万港币破香港纪录。
  主演《精武门》,以及自编、自导、自演《猛龙过江》,均刷新香港票房纪录。
  9月开拍《死亡游戏》
  11月获国际武术权威杂志《黑带》列为“世界七大武术名家之一”。
  ◎1972年
  凭《精武门》一片获金马奖“最佳技艺奖”;该片同时获剧情片殊荣。
  2月停拍《死亡游戏》,接拍嘉禾与华纳公司合资的《龙争虎门》。
  ◎1973年
  7月20日晚在影星丁佩家中晕倒送院不治身亡,享年32岁零8个月。
  ◎1979年
  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死亡游戏》的开映日,即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
  ◎1980年
  获日本《朝日新闻》选为“七十年代代表人物”。
  ◎1986年
  获德国汉堡大学选为“最被欧洲人认识的亚洲人”。
  ◎1993年
  美国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
  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1997年
  在李小龙遗孀莲达及女儿李香凝主催下,振藩截拳道总会于美国成立。
  ◎1998年
  11月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电影巨星奖”。
  获《时代杂志》评为“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是唯一入选的华人。
  获美国演艺同业公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1999年
  美国政府计划于2000年发行李小龙纪念邮票。
截拳道释义
李小龙说过:"一旦有人妄称截拳道是什么,或是与这个与那个又有所不同,那么,不妨就让截拳道这三个字永远消失罢!消除掉这虚有的名称,只让它的实质存在罢!截拳道只是个名称罢了!"“什么是截拳道?我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
李小龙这种截拳道理念和思维方式源自老子(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看看老子怎么论述“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把道说得“恍兮惚兮”,全篇都在说道不是什么,得道者不应该干什么。老子的否定性思维特质深深地影响着李小龙。
“道”不可言说,但老子还是写出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截拳道”虽然只是一个名词,但这个名词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含义,从武术到生活到人生。本栏目探讨武道,所以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请重点往武术方面理解,与武术中的许多实际结合起来。
武道释义
一、论禅
  欲能由武术中有所启发,意谓着能破除"真知"与"真命"之障碍。同时,并能发展无限的自我,无限的扩展自我。此亦绝非强调整体之某一面的发展,而你整体发展以及于整体之每一面才是。
  超越因果宿命之途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其力量。
  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爱欲中。
  瞧向一木制的娃娃,她一无自我之意识,亦一无思考能力。一无贪欲亦一无顽冥不化。
  倘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事物自会开敞出现。移动一似流水般。静止时犹如镜子,反应时却恰似回声般。
  空是无法下定义解说的,正如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般。
  我系移动着亦可谓全然末动。我恰似浪涛上的月般不止的颠簸、摇移着。真义非在"我正在从事什么"而是在"内心深处的自觉","何者深入我之中"。而过份的自我的意识系对一切身体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偏狭意谓着心灵的冻结。一但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中之转轴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重要处在从事某事之过程而非其完成结果。没有动作者只有动作。没有经验者只有经验。
  单凭自己的偏好与欲求而能一无色彩地观察事物可谓能以其纯朴单纯的本性以观察事物。
  一无自我意识时,艺至其最高之境界。一个人一旦能超乎其所做事物成败之关切,则必可发现"自由"为何。
  完美的道路只对那些又选又挑的人方是困难重重的。无所好亦无所憎,如此心方可证明,一发之差犹如天地之别;倘真理证明于你面前,则永无是或非,是与非的挣扎战斗是心的大病。
  智慧并非是如何尝试将好的由坏的中抢取来。却是学习着如何驾御他们。一如软木飘荡在浪涛的波峰、波谷一般。
  驱使你自己与病同行、同在、同伴——此系消除此病之法。
  论断惟有是行为的论断,不牵涉其任何论断的事物方可谓之禅。
  在佛中,并无努力之处。惟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善,做自己的法事,挑自己的水,一旦累了,倒卧便睡。无知者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并不为自己创立什么,惟像一无存在般的一闪而过,一如纯洁的静寂,得者实失之。
  切勿逃脱,奔放自己。毋寻寻觅觅,自会于己最不盼求之时到来。
  不思不想如思想般。静视一切技巧即犹一视无睹。
  并无固定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以治某特殊的失调罢了。
  佛家的八重路
  出此八要以消灭苦难,以正真伪,以予生命真义之真知。此八要谓之:
  1、正视(了解):需明视何种为谬误。
  2、正决(志向):决意受拯救。
  3、正言:说谈以求得救。
  4、正行:必须行为正当。
  5、正业:生计不能与救己相冲突。
  6、正功:欲愈己之疾,犹需不断的努力。
  7、正知:心之控制;必能不断不止地思与觉。
  8、正心(默思):习如何深思限想。
二、灵魂之艺术
  艺术的目的系将内在的视觉投影于世界上,以描述人类最深处的心灵与经验的唯美创造。艺术系使此等经验,变得可解可接学与欣赏的。
  艺术吐露了内在心灵对事物了解之情形,与使人与空灵的相关性。
  艺术是生活的表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我们必间接由艺术来给予自然与世界一种新的形式与新的意义。
  艺术家之表现系欲使其心灵更为明晰,使其于学校所学之技巧理论更易发挥,在其每一动作发挥中,均可使其心灵之旋律变为可见,他的动作是空灵的,空灵无一物的动作正如空言般——一无意义。
  由你内心之根处消除"不明"的思维与作用。
  艺术绝非粉饰的装饰品;它系点燃智慧之火的作品。换言之,艺术是获得自由发挥之技巧。
  艺术亟需对技巧的完全熟练——由心灵闪烁的反感来培养。
  "无艺术之艺术"是艺术家在心路上的过程;它实意谓了"心灵的艺术"。各种不同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均系朝向此绝对心灵之世界的坦途上迈进。
  艺术中的创作系个人心灵、精神的坦然开拓,原来系空无一物的,它能更加深心灵的深度与广度。
  无艺之艺系心灵在平和一似一泓映月的止水般的艺术境地。艺术家之终极目的系在善加运用生活之路面,升华为永恒的生活的艺术。艺术之道,惟有从生活中,各阶层的生活中来学习,心灵乃可创造一切。  抛却一切暖昧不明的意念方可成为大师。
  艺术系趋极致之路,亦系人生活中之不可或缺的调剂与倾泄。艺术之目的并非单单自私与只升华了自己一边的灵魂与意识,而是该开启凡民之心智、思想与意志——以应合着协调美满的自然世界。
  艺术家即使是有高深之技巧,亦不意谓着已至完美。仍只能算是在不止的进步与心灵的反应,发展中的中间阶段罢了。完美是无法以外貌、形式来求的,而系由人类内心心灵深处散发而出。
  艺术的活动并非全是在艺术本身。它深入一更深邃的世界,于其中各形各式的艺术汇流在一起,而心灵的和谐与空灵中的联系均得以实现。
  由上可知,艺术之过程系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的生活便是真。
  至真之路
  l、对真理的追寻。
  2、对真理之知觉(与存在)。
  3、对真理的认知(其本质与方向——如,对行为动作之认知)。
  4、对真理的了解(一个有真知卓见的人乃由实践中去了解——道。并非片断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5、对真理的经历。
  6、对真理的学习。
  7、忘却真理。
  8、忘却真理的负载。
  9、回本朔源。
  10、沉静返空灵。
三、截拳道
  人们为了防卫自己,乃将无限的灵活变化,转变成僵比的——限定住的传统形式。欲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理想、形式与派别;甚而也犹需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之理想。
  能清晰精纯地洞悉情势确属不易——人的心灵是复杂难解的。——技巧的学习容易,对于各人独特的风格与个性的培养则否。
  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无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
  欲于截拳道中有所精进,必先对意志有控制锻炼的意念,忘却成败胜负;忘却骄傲与苦痛。让对方因其挑衅而遭受更严厉的反击。
  最大的谬误就是预先对结果妄加臆测;不应对成败得失有所在意。让一切自然发展下去,你的身体四肢自会在适当的时机反击。
  截拳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它对生死是置之度外的。
  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系直贯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截拳道并不虚张声势。它并不迂回地走着,而系一直线朝向目的的。简捷的一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
  截拳道之技巧简单说就是如何使动作简捷直接。如何表现真正的自我;它是存在而真实的。能自由无拘不为外在的依恋、偏颇所限。
  截拳道可谓启开智慧之火炬。它系生命之道,一朝向意志力与控制力的动作。
  一旦受过良好的训练的学生在各方面均应能生动与有活力。然在实际搏击中,他的心灵尤需冷静,不为外界所纷扰。也须能以不变应万变。一旦前进,他的步子需轻盈与平稳。他的双眼必能不滞停,而注视敌人之每一举每一动。他的行为表现仍与平时一般,而无任何意外产生之可能。
  四肢,你的自然武器有双重目的。
  1、摧毁面对于你的敌人——消除自由、正义与人性的障碍。
  2、摧毁任何纷扰你心灵之物,毋需伤害人,但能克服自己的贪婪、愤怒与愚昧。截拳道系朝向自我发展的武艺。
  拳与脚均是消除自我意识的武器,此等武器代表着直觉的力,本能而直截,不似智慧与复杂的自我意识,它并不分裂自己.即能防卫其自立独立性。此等武器你一往直前而无回顾四盼的。
  人天赋所具的纯洁心灵与空无一物的心理系,使其四肢可善用此等性质,以运用自如。四肢一以不可视见的精神,使得心灵、身体、四肢,处于最大的活力。
  抛弃尽陈腐老不灵的技巧,方可至整注与自由灵活的运用。
  不为任何依恋,执若所限系人之自然天性。能永不止向前;过去、现在、将来的思想一似流水般不断地前进,昼夜不息的。
  损弃思想教条之偏限,在思想中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所诱。
  真"如是"是思想的物质,而思想是真"如是"的机构,思及"如是",要固定义它犹如亵渎它。
  将心灵专注于焦点使之警觉着,使之能瞬即知觉真理——而真理是各处无所不在的。心灵需可由旧传统习惯、偏见、限制的思想过程中解脱出来。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四、绝望
  在武术的久远历史中,盲从与模仿似为多数武术家、老师与学生之通病,原因半系人的天性使然,半系与保守与传统的派别有关。是故,欲求一有创新的老师将是十分不易的。企需领导人物为之导引。
  每个属于某门某派的总会谓其惟一拥有真理,而排除其他派别。这些派别专凭其一面之词来曲解道。破坏了谐和与安定,所发展出的技巧,都属于花巧不实的。
  他们并不真面对实际的搏击,大多数武术家均与真正的功夫相去甚远,实际的博击是简捷且直接的,而他们不是曲解了它,便是空想。并不会直接入真正的核心、关键,妄凭花巧的招式与人工化的技巧,欲求符合实际的搏击情况。
  欲以超心灵的力量感应一切,直到参与者一至神秘、虚幻乃至不可解之境地。此些皆系徒然无意义的意图,是无法和不断变化的标准相合的。
  当你真正与人搏击时,搏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活的,而花式与空想的招式既是无能且局限僵化了原系流动的技巧。此等招式充其量不过是盲从与无谓的练习罢了。
  一旦真的感情愤怒、恐惧发生时,能以传统的形式与技巧来表达?倘若是自由的,是应能以一真正人的自主人格来表达自己,抑是一如机械,听任别人指使?该是流动的整体,能无限与拘束地流动,抑是偏限于自己的派别模式中,阻止了整体与创新的意识。
  一门一派的武术家非将不直接视问题之关键所在,反盲从所附与形式,固定的招式上,愈陷愈深,至不可自拔之地步。
  一个人所受的教导既是偏颇与歪曲,自是无法明确地辨别何者为是。是故,传授须与事物之本质相合方可。
  成熟不意谓着做观念上的俘虏。是系自我最深的觉悟。
  生命是与整体相关的。一旦能避免机械比人工的技巧,方有自由可言。
  一个头脑明晰、单纯的人并不选择;何者是便是,不是就是不是。根据观念而做的行为显然可知是有选择的,而此种行为亦非自由的。相反的却带来更大的阻力与矛盾。
  关系便系了解。它是自我表白的方式。关系是发掘自我的明镜——存在即是关系之谓。
  固定的形式,非将无法适应真实情况与变化,制造槛笼罢了。而真理是在牢笼之外的。
  形式套路只是无谓的重复罢了,使自己自以为是地避开面对真实敌人的自我探讨。
  累积是自我封闭似的阻碍自己,花巧的动作更增强了此等的阻力。
  传统的武术家只可谓之是传统的观念,照不变的例行工作去做者,他的动作均是承习旧有的而无创新。
  知识是固定在某一段时间的,今日是,明日可能否,而求知却是永往不断的。知识由累积结论而来,而求知则系一不停的动作。
  学习绝非知识之累积;而系一求知的行为,是无止境的。
  在武术的锻炼中,并得有自由之意识。一限定的心灵绝非是自由的。勿为任何门派传统所限,武术该是自由。
  欲自由发挥表达自我,昨日一切非的尽行抛却。由旧的固可获得安全感,新的则可获致流动且机变的武术。
  欲深信自由的可贵,心灵必需学习正视生命,不受时空所限之生命。自由是存在于知觉意识内的。注视中切勿停止悟解,欲深悟与生活于现在,昨日的一切均需抛却。
  至不知之地步便是死亡;然后方可复生。一旦自由所做的自无所谓对与错。
  一个人一旦不能表达其自我,必是不自由的。准此,他开始挣扎,挣扎孕育了规律化的例行法则。
  一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持心灵单纯,心中只存一目际——如何搏击。他必须去除阻碍其前进之障碍,无论是感情的、身体的或是知识上均然。
  一旦能超越任何系统之约束,方可能自由与整体地做其所欲做。一个一心欲求真实的人,是不会受任何形式所缚的。他只存在何者为是之中。
  倘欲了解武术中之真理,洞悉你的敌人,你必须抛却一切门派的观念。捐弃偏见、好憎等等。然后,你的心灵方可能平和而一无偏颇。在此种沉静中,自可清楚、整体地视物。
  倘若某门某派教你如何搏击,你可能依据着那种方法之极致去搏击,然而那并非实际之搏击。
  倘若你遇到一不按一般打法搏击的选手,倘你仍想以平日所练之传统防御法来挡,你的防御与反击常会显示出缺乏可变性与灵活性。
  一旦你随着传统的模式走,你所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传统与传统所造成的阴影罢了——你并不了解自己。
  一个人如何可能以部份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单单只是重复地演练规则化的、固定的动作,当会剥夺博击之"灵活"与"真"。
  传统形式的累积,只可能变为束缚你的锚;它只朝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向下。
  形式只可能增加阻碍;它只是已选择动作之模式的演练罢了。
  一旦适应了部份非整体的方法,一旦孤立于闭锁的模式,一个人必是经由一阻力的屏幕来面对其敌人。——他做的只是形式化的,并不知其对方真正是如何的。
  我们难道只要那些拳套形式,一味模仿传统的防御攻击方式?我们是深深地受着它们的拘束啊!
  欲与敌人相匹敌,一个人需有洞悉的能力。有阻碍时是无法有直接的洞悉力的;存在"此是惟一的方式"时亦然。
  具备整体意谓能奉者何者为是而行,因为何者为是是经常不断地改变的。一旦一人受限于某一观点,他将不再随着何者为是而转移的。
  无论一个人对钩拳与摆拳的观念如何,无疑议的是,必须设法获得对此二种攻击法的最佳防御方式。几乎所有的拳手都使用它。善用钩拳、摆拳更使其攻击更加变化多端。他亦必须练习可由任何位置出拳之能力。
  传统的门派中,制度是远比独立的个人重要的2传统影响下的人只是跟着前人的模式走罢了。
  如何方可使传统的门派,所谓的家,制度趋于灵活变化之境?传统中也只是静态、固定、僵化的,或许也可指出路来,但那路是有限的,绝不能趋灵活变化之境。
  真理是与敌人的关系,不止地移动,灵活变化,而非静态的。
  真理是无途可至的,真理是变化灵活的,因而是不断地改变的。
  真理并无休止之境,无形,无固定组织,无哲理可言。一旦你见之,你当会知道灵活变化之物亦是何以是为你。由静态的、人为的形式,固定的动作是绝无法表达灵活变化的自我的。
  传统的形式只可能迟钝你的创造力,冻结你的自由感性。你不再是你自己,而只是一无知性地照着做罢了。
  正如金黄叶子可一似金币般地哄骗哭泣的孩童般,所谓的绝招、秘笈也不过显示了武术家的无知罢了。
  切勿有排拒或选择的心灵。无故意之心灵即无适当之思相
  盲目地接受,拒绝与承认只有阻碍了解。使心灵以感性入他人之力。则方有真沟通之可能。欲有相互的了解,必至此状态——无选择的知性,无同意无不同意。最重要的勿先下结论,才开始。
  由门派形式的顺应一致中了解自由之真义,由深入观察你平日所演练的以至自由的自我。切勿非难或同意,只是观察即可。
  一旦你不再受到影响,摒绝传统反应的拘束,此使你方会知知性为何,能新鲜整体地视物。
  知性是无选择可言,无所欲求,无所焦虑的;在此种心态下,方有知觉洞悉力的产生。洞悉力方可解决所用的问题。
  了解需要的洞悉力并非短时间的,而是连续的知觉,连续无止境的探讨状态。
  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之方式为之。
  了解的产生是经由感觉的,在某一瞬间由关系的明镜前映出。
  了解自己之生系经由关系之过程而生,而绝非孤立状态下可生的。
  欲了解自己必是由与别人接触后方反求诸己。
  徒欲心灵的努力则反将局限了心灵,因努力可谓心灵朝内目标的挣扎;而一旦你有了目标、目的,——可见的终点,你便是将心灵局限于那。
  倘今夜我看到一全然簇新的事物,而这事物为我之经验所感觉,明日若仍想重温下此种感觉,其中乐趣,则此种经验将会变得麻木无甚知觉。真实的也惟有在当时可见罢了,真理是没有明日可谓的。
  当我们深入研究问题时,必会发觉真理之所在,而问题是水不会与答案相离的。问题中会隐含了答案——了解问题亦同时解决了问题。
  以未尝分割破碎的知觉观察何者为是。
  真的如是是无偏颇的思想;是无法以思想、观念来颖悟的。
  倘欲思想便非可谓之自由——所有的思想皆是局限的;而绝非整体。思想只是记忆的反应,而记忆经常只是局限于一部份的。因为记忆只是经验的结果。因此,思想只是心灵由经验所生的作用。
  知心何以空,何以静;以空灵之心,无形、无法来面对敌人。
  初始的心原本是无活动的;而道是需无思以行的。
  内视自己系深知自己之原本天性并非可创的。
  能不役于外物,不为外物所敝,自会有镇定、平静生。能静意即能无幻念,能无如是之妄念。
  并无思,只有如是——何者是。如是并不移,然其动与效即是无止尽的。
  "契机"是无所谓昨日、明日的。亦非思想之结果,因而自亦非时间之谓。
  一旦有段时间生命受到威胁无法不为防卫自己努力时,你能说"先等我摆好架势,拳置腰际,再打好吗?"生命于危急时,你能乃拘泥于你所学的派别打法吗?还是随机应变?
  中国的武术系经过三干多年的演变与流传的武术。
  为何一个人非得依赖这三千多年的传统,他们可能告诉你什么是"柔",什么是"稳",但是真正用到时呢?他们的理想、原理惟有引向伪善之途罢了。
  由于不欲受侵扰,而求稳定的心理,人们开始建立行动、思想的模式、规范,久之,即变为此模式之奴,以此不实之模式为真了。
  求某种动作的模式、规范使得参与者得以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在拳击或篮球等运动中或是可行的。然截拳道则否,截拳道之精神端在自由之精义,是不该为任何模式所拘束的。
  许多武术家常系盲目地接受其老师所传授的,结果造成成了其行为、思想上的麻木、呆板。他的反应自是依循着已定的模式,使其心灵更加限制与狭窄。
  暝想,默思意能深解人本性之自若、沉静处。然暝思决不可为定力集中之方法。思之最高境界乃是否定。而否定无所谓正与负,否定系全然空灵之状态。
  集中系一中种专排除它的形式,一旦有了排外上的作用,思想者便系排除外界的一切影响。
  有一种行为的状态其间并无行为者。有一种经验状态其间并无经验者。这便是传统。
  传统所谓的集中,系只专注于一件事,而摒绝其他,而知觉是整体的行为,并不排除任何事物的,此心灵的状态也惟有以客观无偏见的观察方可解的。
  知觉并无所谓界限里;它系付出你之所有而无例外。
  集中可谓心灵的渐次缩窄。然我们所关切的是灵活变化的整体过程,而惟一专注集中于生命的某一面,亦共可能缩窄生命之面。
  自我的表达是整体的;是立即而无暇思考的;惟有肉体与心灵的完全自由时,方可能完整地表达自我。
五、截拳道的要义
  l、在攻击时严谨的结构(攻时:以灵活的前手攻/防时:以手防)。
  2、能变化运用手法与脚法的武器。
  3、在攻击或反击时善用韵律的不规则变换来诱敌。
  4、重量训练与科学化的辅助训练再加上完全的适应练习。
  5、截拳道在攻击与反击时的直接动作——由任何之位置皆可发招。
  6、身体的闪躲与步法的轻盈。
  7、自然机变的攻击战术运用。
  8、近战的能力——
(a)闪躲攻击
(b)摔法
(c)擒拿法
(d)锁法
  9、完全的对打练习;与对移动目标的实际接触训练。
  10、不断地强化自己攻击的武器。
  11、表达自我独立的个性;灵活变化不为传统所困。
  12、在结构上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
  13、由身体运动中,训练连续的自我表达能力;
  14、放松与有劲的出拳化为一体,保持心灵的警觉。
  15、动作的流动性(无论是直线或曲线的动作——向上、向下、转左、转有、侧移步、下闪、晃身等等均然)。
六、无形的形
  我希望今日的武术家能更加注意武术的根本,而非武术繁盛不实的花叶、枝节上。而在枝节处的争论是可以由根本处了解的。
  毋需关怀何者是柔,何者是刚,踢击与拳打、擒摔与手打脚踢,长距离与贴身搏击之好坏。因世上并无确切的何者比何者强。惟一需防范的是,切勿使部分琐碎的,剥夺了真朴的整体性。
  在搏击的艺术中,一直有着如何使自己更加成熟技巧更高之问题。成熟是一个人本质,实体上渐进的进步。这也惟有从自由表达中的反省自我要求,方可达成的,绝非是模仿、重复传统的模式动作所可及的。
  有些的门派偏重直线的动作,也有些门派偏好曲线或圆形的动作。此种偏于某一面的武术皆非自由的。而截拳之技巧端在自由运动用各种动作;系一启发自我之武术。武术绝非是装饰物的。一种选择的方法,无论多正确,亦惟有使人限于一模式内。搏击是瞬间千变万化的。依循着某种的模式练习只会导向阻碍自己之途,欲由之深解自己是绝无可能的。
  搏击之道绝非是限于一个人的好恶、选择的。惟有每一时一刻在搏击中追寻方可,也惟有不受偏颇、斜曲或任何的模式所限时方可能。
  截拳道是无所谓形的,故亦可适于任何形;且因其无分派别,故亦可适于任何派别。它能善用各种的方法技巧,以求达到武术之最高境界。
  武术的至高境界必是趋向简捷,以不变应万变。而境界不高的亦惟有流于花拳绣腿罢了。
  对于端正,消除外在不实、花巧的招式是不难的,然而对内在则难矣:
  不妨以自己所学的门派(无论是西洋拳、功夫、空手道、角力、柔道)来观察街头的打架。也惟有不为门派所限时方可清楚地观察入微。如此,方可无好憎地整体地来观察。
  惟有在无比较时方有何者为是,如此亦可至无所纷争之境。
  博击绝不因你是不同的派别,无论是功夫,学空手道、柔道或其他的而有所不同。
  截拳道面对的是实际,而非徒然的形式。也就是以无形为形。
  无所停留意谓着所有事物其终极源流是人所无法理解,也非时空所可局限的。
  一个无所根本的搏击者不可再谓之是真正的自我,他的移动一似机械人。他使自我受外在的影响;埋葬其独立的意识。而其独立意识是其迄今所从未知觉过的。
  自我的表达是无法以形式化的练习来完成的。而形式的练习都是表达的一部份。无形的形并非意谓着无形。无形之形系由形进化至更高深更完美的自我表达的境界。
  无教化并非真意谓着未受教化,惟有无教而教方是意义深远的。
  而否定传统的教化,也许你会因自创其他之模式而使自己身陷其中。
  欲求身体的不实的夸大与强己所难,自会偏离正道;欲求心智的虚幻的理想,当会无法见到实际之真象。
  许多的武术家总欲求更多,欲求一些特别的,即不知真理,正道却蕴含在简单的动作中,正因是这样;他们却不能见之。倘若说出原因的话;那便是在追寻中即迷失了原来存在的。
  欲突破自己,需要深知自己之自觉。
  编者注:"武道释义"为《李小龙截拳道》一书的总论式的章节。
李小龙亲述截拳道之道
什么是截拳道?我(李小龙)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假如有几名不同派系的武术家在看到一场街头混战之时,一定会得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因为他们的观察能力已经被限制在自己所选择的范围内,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
在没有研究截拳道之前,让我们先切实讨论一下“传统武术形式”是什么。我们中国对于武术派别之由来,有着许多多采多姿的传说,例如高僧传授、梦中领悟、神佛指点等。所谓“形式”,都是由一位首创者的“人”组织成功的。所以“形式”绝对不可以视作万古不移的定律或经典,因为人类乃是一种具有创造的生物,“人”永远比“形式”重要得多。
譬如这么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武术家发现了一种原理,而在他一生之中,自然就会根据这条原理来钻研他本门的功夫。但等这个“人”死去之后,他的门徒接受了他的设想、他的规矩、他的意向以及他的方法,而把这些都化为了“定律”。于是,严格的教条订立了,庄重的仪式形成了,硬性的姿势规定了,终于组成了一个门派,把原来是具有流动性的个人直觉,给演变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固定方式。如此做来,他们非但神化了这一项知识,而同时也埋葬创始者的智慧,这绝不是那个“人”在最初时的意图,我敢相信另外更有许多的“人”也发现了自己的原理。于是他们就有对立派的出现,例如硬功对软功,外功对内功等。他们也建立了自己的门户,规定了本门的律条与方式,而且每一派都自认为是具有最高“真理”的,因此,人类对于武术的知识与智慧,就此永远不能集中而成为今日四分五裂的局面。
拳术的形式,只是整体里的一部分而已,任何一种形式,都需要纠正、分析、否定、废弃,并且还要下过许多自省的功夫。免掉了个人偏爱的招数,除去了作茧自缚的约束,战斗方式是永远新鲜、生动的,而且不断地在改进的。你自己的形式和你自己的倾向,以及你自己的体格,正是战斗方式的全部主体。我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形式,新的混合物或变化体。我更没有创造什么截拳道的规律,用来表示与其它拳术有异的企图。相反的,我希望我的同志能够从形式、姿势、教条中解放出来,那才是截拳道的最终目标。
截拳道与一般传统武术不同的就是没有那种独特的规律、分类技术,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哲理。截拳道对于武术的看法是站在各种有利的角度上。因为截拳道能够充分利用了多种路子与方法(功能至上主义),所以是不受任何约束而完全自由的。换一句话说:截拳道包罗万象,但不被万象所包罗!
截拳道没有准备好的课程,而且也无此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直觉,可以发现自己天赋以内最有效与最有利的条件,去获得实际的平衡、动作的重心与力量的使用。规律与姿势只不过是能摸到纯正了解的门路而已,而纯正了解却是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明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武术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的知识!学习绝对不是模仿,也不是原有固定知识的累积。学习是一种过程,永远不终止的发掘!在截拳道里,我们只是去发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不是把人家现成的东西给拿过来。
我们都听到过教师的教训:“武术其实就是生活。”生活者,是永恒的动作,有节奏而没有固定目标。假如学习而不能跟上生活的潮流,到结果一定陷入了呆板方式的迷津,那是相当可惜的事。一名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一名“真理”的向导,至于“真理”本身,则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发掘,教师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出色的教师是会懂得对学生们作个别的观察的,同时鼓励学生们自己探寻“真理”。
在整体战斗形式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而发挥的方法,应该是绝对自由的。我现在要提醒各位一句:截拳道只是一个代表名称,并不是什么派别。打个比喻说,截拳道等于是“一只指向月球的手指”,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手指就是月球,更不要过于注视那手指而忽略了太空上的美景。那只手指的作用,只是引指“光明”。至于你将来能够获得多少“太空知识”?那就全靠你自己努力去领悟了。
李振藩宗师原文——〖什么是截拳道〗
1、什么是截拳道?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任何一种想去具体地描述截拳道并将其成文的意图是很难实现的。一个人要想避免一件你必须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直到现在,我自己都没能写任何一篇有关截拳道的文章。确实,在我看来,想解释截拳道“不是什么”是件比较容易做的事情,而要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难做到的。让我来讲讲禅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些人可能听起来很熟,但我仍然想重把它讲一遍。这个故事给人一种启发,它可以柔顺人的观点,开化人的脑筋,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含义,你就可以理解我的文章。否则,你最好别再往下读。
  一位有学问的人曾经去拜访禅师并提出许多的问题要禅师回答,当禅师解答这些问题时,这位有学问的人又不断地插话表示他早已明白了禅师所讲的问题。最后,禅师不得不终止他们的谈话。他开始给那位有学问的人倒茶,禅师倒满了那杯茶水,但是他没有停手,他倒呀倒呀,茶杯中的水溢出来很多。“满了”那位有学问的人不断提示“茶杯倒不下了。”“是的,我知道,”禅师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带的茶杯不是空的,你怎么能品尝到我倒给的茶?”我希望我武术界的同仁抛开你们原先已经接受的观点和后来形成的模式,以虚心的态度来阅读我以下的文章,这样,你就能处在一种解放自己的力量中,毕竟,一只空杯子才是一只可以盛物的有用之杯。
  首先,你要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来读这篇文章。我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在讲截拳道,它的最原始的涉及点是一位终极武术家,而这位武术家并不从属于或中国或日本亦或其它什么国家的武术家之列。这位武术家首先是具有普遍人格的人。就象一个人的性格根源于他的民族背景中一样,一位武术家永远不会将自己置身于武术之外。
 
  其所以,读这篇文章时,你应该卸下你隔绝于世的保护壳,与我正谈的东西保持直接的联系。请停止你一切自以为是的打扰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生命是一个不断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也请记住,之所以有这些要求,我并不是想要获得你的赞誉,也不是要强迫你来追随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能从文章中得到一些启示而开始去认真地思考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停止盲目地接受有这样或那样规定的所谓模式与套路,我将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2、关于不审慎的观察
  假设有几个受过不同格斗体系训练的练习者都目睹了一个全过程的街头格斗。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由于受到他自身观点,也就是他的格斗风格的限制,他不可能以“就是这样”的总结概括性的话来看这场格斗(或其他任何事情),他只是通过他所处的特殊位置,来看一场格斗的全过程。格斗,既简单又包罗万象,格斗不可能因为你是中国武术家,或是朝鲜武术家,或者其它什么国家的武术家而变得有所不同,因此它不会限制你的观察力和自身所处境况。武术家真正所观察的,应是习武者演示的格斗技巧和属于他的武术体系的真正自由的格斗表达。
  在我们解释截拳道之前,让我们来确切地思考一下真正的传统武术风格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一种无可非议的事实:除去传统武术的丰富起源(诸如某种武术体系或来源于聪明的神猴,或来源于某人梦境中一个特殊的信息,亦或是与一处神圣的殿堂相关等等),各种武术风格均由人来创造。一种武术风格从来就不应该被信奉为真理,武术的法规与原理因此也就从来不可能被人背叛。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经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
  可以确信,一定是多年以前,某一位武术家发现了武术中的部分真理,在这位武术家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坚定地完善着他的带着他个人倾向的偏见的真理,虽然这种倾向性的真理是一个人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为自己寻找安全感与认可性所拥有的一般性常识。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们开始将“他的”假设,“他的”设想,“他的”爱好和“他的”方法转变为学生们应该执行的法规。强迫性的屈服由此产生,庄严固定的仪式成为后人无条件信奉的标志,粗糙哲理和格斗技巧也形成了公式等等,这一切不断在进行,直到有一天一个有关的协会开始建立。当一个组织开始成立以后,人们某此流动的未完直觉开始硬化,知识开始封闭固定,一些早已呈现出的有组织有体系的反应也开始形成一种合法的规定。这样做的结果意味着那些忠实的信徒不仅仅将他们先人的知识封存于一所神圣的殿堂中,他们也已经将他们先人的智慧埋葬在了那个庙宇中。
  到此为止,对传统武术的歪曲并没有停止。为了与“那些人的真理”对抗,另外的一些武术家或许可能是不满于自己先辈的徒弟,他们开始组织一个对抗的观念――诸如以“柔式”武术来对抗“硬式”武术,以“内功”训练来对抗“外功”训练,其实所有这些分歧只是一种糊涂的表象。这种对抗性的事实结果是一个大规模的、拥有自己法规与格斗技巧的对抗性组织形成。由此,每一种风格的武术体系的练习者们开始声称自己拥有“真理”而开始排斥其它的武术组织,各武术组织的竞争开始了。
  其实,各种武术类型其量也仅仅是武术整体中的一个分离体。所有的武术类型都有调整性、偏见性、否定性、反叛性以及过多的自我辩解性。各种体系的武术家试图提供解决分歧的办法只是引发问题的开端,因为他们的办法均限制和干涉了后人武术的自然发展,也同时阻碍了后人对武术所拥有的天才的理解力。通过这种自然分化,各种武术风格开始脱离整体武术体系而游离为一个单独的部分。
 
3、真理不能被限定
  当一位习武者被禁闭于一种限定的武术风格时,他就不能够自由地表现他自己。格斗中“诸如这样”的用语是对武术格斗的总概括,这个用语即说明了武术“是什么”也说明了武术“不是什么”,这句用语也没有表现是赞成“直接”的格斗还是赞成有“角度”的格斗。取消武术体系中的界线,格斗就永远新鲜,充满活力,变化无常。否则,你特殊的格斗风格,你的个人爱好,以及你的身体和性格永远只是格斗中的部分而不能组成格斗的全部。格斗中,你的格斗反映只会变成作为任何一个单独部分的依靠。你的格斗反应只会依据套路固定的程度表现为“应该是什么”而不是真正的瞬息万变的格斗中所要求的“是什么”。请记住,格斗的整体由格斗所有的各个部分组成,而一个孤立的部分,不管它是无效格斗还是有效格斗,这个部分永远不会成为整体。
  习武者长时间反复的套路训练,肯定会对日常的习武功课产生机械的准确性和狭隘的安全感。毫无疑问,这种武术套路所引发的有选择的安全感或者可以称为“武术拐杖”的限制,阻碍了武术家的全面成长。事实上,许多的练习者都在发展自己对“武术拐杖”———套路的依靠和爱好而不再会独立地自己行走。这样,任何一种特殊技术无论它怎样地充满聪明与才智,它实际上是人类前进的障碍物。
  以上阐述只是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我并没有发明一种全新风格的,或综合性的,亦或是修正性的武术体系,我也决不将截拳道建立成受某些规则控制的区别于“这种风格”或“那种方法”的固定套路。相反,我希望解放我的同仁们,使他们不再受格斗风格、武术形式和各种主义的奴役。
  那么,什么是截拳道?本意上讲“截”就是拦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普遍的规律方法和最终的实现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拦截拳击的方法。请记住,取“截拳道”这个名称只是为了叫法上便利,我并没有让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本身的解放效应,因为它可以充当习武者自我检验的镜子。
  与传统武术不同,截拳道并没有系列的规则和明确的格斗方法所组成的技术分类。截拳道没有特殊情况的套路和僵化的哲理。它的格斗看上去并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角度,而是来自所有可能的角度。截拳道利用所有的格斗方式和方法去赢得一个满意的结果(毕竟,格斗的效率是胜者无言的标志。),截拳道是自由的,它不被任何东西束缚。另一方面讲,截拳道包含万家,而又不为万家所包含。
  如果有人将截拳道看作一种特定的模式而将它固定和限制在中国功夫、日本空手道、街头格斗、李小龙武术等等的范围内就会完全误解截拳道。截拳道不能被限制在一个体系中。截拳道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它既不拥有任何武术体系的风格,也不追随任何武术体系的风格。要想充分地理解截拳道,习武者就必须超越“对抗”与“联合”的双重性而将这两点看作一个无差别的有机整体,截拳道的理解是习武者对这个整体的直觉感觉。
  截拳道的教授中没有预定的动作设计或套路,截拳道中也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不成套路”与“无套路”之间的微妙区别,前者代表无知,后者则是超越。通过人体的直觉感应,我们蹭的每个人都要知道用最有的最具原动力的方法去设计一个有效力量,平衡运动,气力的经济使用等等,武术中的形式、技术或者套路所涉及的东西仅仅使人们处在了对武术天才理解的边缘。理解的核心部分则深藏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在人们达到核心理解之前,任何东西都不是确定和表面化的。在我们最终全面地理解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潜在力后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真理。毕竟,武术知识本质上是自如。
  鉴于这一点,你可能要问:“我怎样获得这种知识?”这就要靠你自己来发现。你必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帮助不了你。就像我不能够告诉你如何去得到自由一样,因为自由存在于自我之中,所以,我不能够告诉你怎样去自知。我能告诉你什么不能做,我却不能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因为那样会阻碍你进入武术的特殊境界。公式化的东西只能限制你的自由,外在的支配人的命令仅仅是为压制人的创造力,确保人的平庸。养育在人的头脑中的从人的自知中自然增长的自由,不可能由巨大的障碍物和公式化的武术中赢得。在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自由而不可能突然地“变得”自由。明确地说,学习并不仅仅是模仿,也不只是人的一种积累和固定知识回流的能力。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永无终结。在截拳道中,我们不可以积累开始,而是以发现我们无知的缘由开始,发现始终活跃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不幸的是武术界众多的习武者只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他们只是依靠自己的有限表达来替代学习,他们盲目地跟从他们的教练,他们不感到寂寞,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模仿全感。模仿的产品就是一个不独立的大脑,独立的探究――这个天才理解力的要素被废弃。看一看你周围的武术你就会发现那些平凡的武术类别的表演者,诡诈的武术家,无感觉的机械武者,旧时代的崇拜者等等,全都是绝望泥潭之中的挣扎者。我们是否被那些教授不同种类的武术教师或者“大师”们告知武术有它自己的生命价值?有多少教授武术的老师或“大师”能真正明白他们自己正说些什么?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运动体,它既有节律又随意不定。生命不是凝固不动而是千变万化。但是,许多过去和现在的所谓“武术大师”们在这个流动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体上建立了一个固定套路的结构,他们僵化地描述着武术的传统概念和技术,坚定地封固着这个流动的生命体,不断肢解着武术生命的整体。
  最令人怜悯的情景是你会看到那些忠诚的学生们急切地去重复那些模仿性训练,倾听他们自己的呼叫声和心灵深处的喊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现象就意味着学生们必须精心训练以至于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直到有一天他们能专心于训练的模式中而对一切视而不见。通过训练,这些学生们以完成他们日常的训练课程为满足,将自己的反映仅仅局限于一种格斗情景之中而不再对格斗环境作“是什么”的反问。他们不再“耳听八方”,仅是“重复”一样的格斗环境。这些可怜的学生的灵魂已经不知不觉地深陷于传统武术训练的瘴气中。
  一位老师,一位真正的好的武术教练从来就不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这路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一位好的老师要研究学生们每个人的内在性格,鼓励学生暴露他们自己的外在特征,直到最终学生长大成人,具备了做人的优良品质。比如,一位技术娴熟的老师可能设置一些确定的挫折让学生与之对抗而达到格斗与人性的结合。一位好的老师可以是催化剂,除让学生拥有深刻理解能力外,他还必须教给学生最灵活最敏锐的思辨能力。
4、一根手指指向月亮
  整体的武术格斗是无水准可言的,而对它的解释也无绝对限定。这种开明的和解放的真理是一种现实,到上前为止它只能是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过程的体现。人的解放也是这样的一种真理———超越风格与定律。也请你记住,截拳道仅仅是一个术语,一个由你驾驶的通向自由之海的小船上的标签,一旦你到达了自由的彼岸,你就可以将它丢弃,因为你无须返回。上述段落充其量就象用一根手指指向月亮。请不要模仿用手指指向月亮,或者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指上,这样你会错过观赏天空中美丽景观的机会。总之,手指的用途和它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它只不过是指向光源,而这个光源照亮了手指和他的一切。
什么是截拳道(莲达·李)  
  李小龙用这句话开始了他那篇发表在1971年9月号《黑带》杂志的题目为《Liberate Yourself From Classic Karate》(《从传统武术中解放你自己》)的意味深长文章。在小龙去世二十三年后的今天,看来是颇有必要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这些年来,我不断听到截拳道世界中的争论与混淆之言。小龙早年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时的高级助教木村武元曾多次对我说,现在是需要做些事情的时候了,以确保李小龙的截拳道不致于在小龙的第一代门徒全部去世后失传。

痛苦的起因
  在小龙的墓碑上刻着:"截拳道创始人",我真诚地希望有一天小龙的徒孙辈们读到这碑文时,会知道他们的师祖是一位有着多么非凡创造力的天才。我为目前所读到和听到的关于什么是"截拳道"这个名称涵义的众多片面解释与论点感到痛苦。小龙曾说过:"一旦有人妄称截拳道是什么,或是与这个与那个又有所不同,那么,不妨就让截拳道这三个字永远消失罢!消除掉这虚有的名称,只让它的实质存在罢!截拳道只是个名称罢了!"我一直对小龙这解释抱有崇高的敬意。有时我想:是的,让它消失罢,小龙会更愿意这样,而不愿让人把这名称用到一套有限的单纯模仿他打斗动作的技巧上,或是一些以任何武技和实用主义哲学教条折衷而成的大杂烩上,或是以上三者的混合体上。那么显然,截拳道可以意味一切或什么也意味不到。或许,"截拳道"这个名称很久以前便应该消失了,但是现在,在小龙逝世二十三年后的今天,这一名称却被越来越广泛地与李小龙失传的武术联系在一起。现在是该再一次将手指指向月亮,看看它能否让截拳道之光华通过的时候了。记住,像小龙说过的那样:"手指的作用在于由它指向那照亮手指与周围一切的光茫源头。"为了研究这天空的美景,就有必要让那些小龙的挚友与嫡传门徒团结在一起来探究截拳道的含义与指导方针。
  1996年1月10日至11日,13位小龙最杰出的原始嫡传门徒,包括小龙当年开馆授武的两大助教木村武元与伊鲁山度、三名第二代弟子、我的女儿香凝和我,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行了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对于永保李小龙的武术遗产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
原始派与概念派之争
  我们的讨论变成传媒中热门的话题,当时争论最多的是两种表面上似乎背驰的观点,那就是把截拳道分为"原始的"和"概念的"两派。概念派指责另一派盲目自大,只是单纯模仿小龙的动作而无视他关于不断提高与改进现有武技以适应时代与环境发展的遗训。而原始派则断言,概念派是建立在一套为适应发展而不断改变的理论基础之上,而这种做法将导致截拳道原始之根最终消失。
  我们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就会认识到,就像阴阳标志特征:阴中带阳,阳中带阴,互为对方中包含要素,小龙当年传授的原始内容,是包含了上述两派中所共有的独立探究事物本源的概念:"学武之道,绝非是单纯的模仿,亦非知识的简单积累与混合。学武之道,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一个永无终止的过程。在截拳道中,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那些为我们所忽略而遗忘在背后的事物本源过程。显而易见,世上存在着一个由李小龙亲自创立并传授的"未经混合"的武技与哲学体系;截拳道之要素并非一件单一事物,而是一个最大限度发展自我的独特进程。因此结论是:"原始派"和"概念派"两种截拳道学说所教授的知识并无真正不同,"原始派"和"概念派"的称谓是无意义的,应早日消除,两派应团结一致。但问题仍然存在,不管怎样,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截拳道之名意味着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尽力澄清。
  与会者讨论认为:目前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以传授一些被称作"截拳道"的东西为学校招牌,其传授者只有一点点有限截拳道知识或根本不懂截拳道为何物。这些学校盗用"截拳道"之名,或仅仅依靠一些目前已非常流行的截拳道书藉来教授学生。这种做法已在公众中导致对"截拳道"认识上有着极大的混乱,特别是对那些真心希望获得正宗截拳道传授的爱好者造成了很大损害。因此,我们开始便一致决定采用"振藩截拳道"之名来称谓李小龙的真正武道艺术,期待将李小龙用毕生心血创立和传授的武技与哲学同其它一切冒牌的"截拳道""区别开来。
振藩的复兴
  我们选择"振藩截拳道"这个名称是颇具深义的。首先,"振藩"是小龙的中文本名。"振藩"二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唤醒和震撼外邦",小龙用的伟大中国文化照亮世界各族人民们的心灵。再者,小龙当年在西雅图开办为他生平的第一间正式武馆时,便是命名为"振藩国术馆",由此可见"振藩"这个名称的重大历史意义。小龙的首位助教、嫡传高足木村武元,至今仍以"振藩国术"之名向学生传授小龙早年所传的武艺,因为这个名称是小龙当年在西雅图生活期间亲自制定的;伊鲁山度也在教授小龙当年学校全部课程包括"振藩国术"在内。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振藩"之名方得以保留至今。
  我女儿李香凝在会上建议将真正由她父亲创立的武术命"振藩截拳道",这一提案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许并实时通过。应请注意的是,在"振藩国术"与"截拳道"之间并没有一道十分明显的分界线,因为小龙的武术进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前后关联、密不可分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讨论,前来西雅图与会者一致决定:"振藩截拳道"将被用作我们成立的非牟利团体的正式名称,从而使这个名称得到法律的保护与承认,并使后代获益。
  在这里,我们又想起了小龙在1971年所写的文章中的一段话:"我们可以假设,很久以前,有位武术家发现了部分真理。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拒绝将这些尚不完善的发现加以归纳总结……但当他过世以后,他的学生们把他的设想、他的基本原理、他的喜好和他的理论当做一种教条来遵从……当属于一个人天性中的流动直觉被后人固定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混合的知识……如果这样做,忠心的追随者所建成的不是一座知识的圣殿,而是一座被他们所埋葬的创立者智能坟墓。"当然,我们成立这个组织,不会用规章制度和强硬命令去阻碍热爱截拳道的人们追求个人解放的热潮。
  但组织有不同类型,其中有一类组织赋予自己一种职权,培养人盲从,目的是想使组织长久存在。这倒像小龙在批评"模式"的时候所说的那样:"所谓"模式永远不会被视作真理,因为它那僵化的规则与原理是不准被人违背。对于活生生的人来说,发挥个人的特长与创造力,永远比盲从那些僵化的模式更具重要性"。
突破束缚 获得自由
  小龙非常清楚,他所创造的打斗方式并非任何一种"模式",他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突破"模式"、"外型"和种种"教条"的束缚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出于这种美好的愿望,我们的组织不会抑制会员的成长,并且鼓励会员进步。我们决定使"振藩截拳道"成为另一种类型的组织,它成立的目的是通过追寻李小龙的武术资料,从而得到真理,我们可以从学术上的教材得到,例如:书、文章、录音带、录像带、专家研讨会与个人辅导。决定成立这个组织,是因为我们一直为信念而奋斗。而这一信念,早在1975年经我允许而把小龙的笔记整理出版的《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时便已提出。当年小龙在整理笔记时,曾尝试把这部书定名为《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武道释义》),但他当时犹豫而没有出版。他不太愿意出版这部笔记,是担心他的方法被拿来当作真理或效法的典范及永远不准违背的教条。小龙逝世以后,我抚心自问,觉得小龙的笔记中所总结的知识是如此弥足珍贵,若永远封存起来,对世人来说将是无可估量的损失。
  有一个关于佛的传说:"佛祖传道,宣扬通过克服自我消除人的自私与彼此仇恨。这时魔鬼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您已经参透人生之真谛,但如果您把这些真理宣讲给世人,是不会有人理解你的。"佛祖答:"终有一天有人能理解的。"这也是我出版《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的愿望和对"振藩截拳道"组织的期望。
 
让争论开始
  在那些片面执着于截拳道某些理论存在这样一种趋向、把《截拳道之道》当作"圣经",首先找出结论,然后便翻开这部书,找到当中相关的一页作为判断这种结论。截拳道被描绘成一种仅仅用来学习武术的"理论"。他们背诵著书中小龙所写的内容:"无形,超越一切形式而又存在于一切形式之中,使用一切方法,又不为任何方法所束缚,其作用无所不在"的那些章节,作为他们论点的依据。另有一些人则称,截拳道只是一套包含若干有限技术的课程,由于小龙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武学研究体系便猝然去世,因此截拳道的发展与进化自小龙去世之日起便停止了。以常理而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点道理。假如说,这两种论点中的任何一种可以代表"截拳道"的全部含义的话,那么小龙当年也无须用心血着成那厚厚的数千页笔记,来阐述搏击原则与技巧的本质、在训练中培养勇气的哲理、科学的基础和超越于格斗艺术本身之上的人生真义了。
  当小龙的武术被人当作成各种元素的简单组合或折衷混合物时,我感到痛苦。直到现在,我仍遗憾地看到上述错误观念的存在与其负面影响。小龙曾经研究了所有类型的格斗艺术(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和现代的),他融合了拳击、剑击、柔道、咏春以及其它诸多流派武术的原理与技巧。如果仅仅是将其它流派武技拿来,缺乏创造力地简单混合,这种做法是我所不赞成的。因为,没有什么事物能远离真理而存在。截拳道是李小龙为拥有两只手臂两条腿的人类而创立在原理基础之上。任何一种技术只有适合这一基本原则,才是属于小龙的个人表达方式的一部分。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以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性的天赋来最终完成的。这套基本技法,科学和哲学原理,就是"振藩截拳道核心"所要维护的李小龙武术原则。假使每一位理解截拳道基本原理的人都能找到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那么,他就应研究他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吸收有用的而摒弃无用的,并提出自己特有的理论阐释。当他们找到返朴归真的阶段时候,他们就真正发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截拳道表达方式。但如果没有上述基石做铺垫,一个人是绝不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如果蒙上天恩赐,小龙今天依然健在的话,截拳道将会有很大改变。但如果我们尝试去揣测活着的小龙将会给截拳道甚么新的指导方针,将是徒劳无益的。"振藩截拳道"不会去妄断它的创始人会采取何种研究方针。"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位成员Pete Jacobs对此发表意见说:"妄说这个或那个是截拳道是无意义的,除非今天小龙在这里才有资格说它是或不是甚么,其它说法都是解释而已。如果你写一本书来展示技法,你将背离小龙的全部立场和观点。如果你写一本书来展现小龙的哲学,则每个人的解释又有所不同。去解释小龙曾经怎样做、怎样寻求改变和自我提高,才是我们所能做的、唯一有用的事。"
  一人有一票,在西雅图开会的全体成员选择了"振藩截拳道核心"这个名称,来作为我们这个组织领导核心的称谓。采用"核心"这个名字,是因为小龙常使用这个术语来描绘所有的格斗形式或是"没有圆周的圆形"。小龙在其书中写下这些的时候总是谈到"紧随核心,由核心中获得解放、回归自由的本源"。"振藩截拳道核心"不像那些级别繁多的武术学校,没有等级深严的管理,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权力参加"核心"所组织的活动。"核心"认为本组织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对李小龙的热爱与怀念、描绘与理解以及"一点儿困惑",都拥有均等的渴望去保存李小龙的武术。不论他们与李小龙共同渡过的时光是长或短,都值得重视及承认。这一点,也是卓有远见的。
在西雅图出席组织成立大会的"核心"全体成员一致认为"振藩截拳道"组织的目的如下:
  1、作为推广及保存振藩截拳道武术及促进对于始创者李小龙的尊重。
  2、根据李小龙的笔记及其亲传弟子的经验将振藩截拳道武术及科学理论传播到各武术团体及社会大众。
  3、作为振藩截拳道包括物理及技术上的训练、历史上的基础、科学理论、哲学及灵性思想上的学问等多方
    面材料之宝库。
  4、对于传播有关振藩截拳道武术及其始创者的资料,必须维持高度清晰的水准。
  5、设立会员操守准则以达致各教者之间互相尊重包括与其它武术教者的相互关系。
  6、对于合资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练及修习者作出承认。
  总而言之,"振藩截拳道"组织视自身为知识的传播机构,借用李小龙的一句话:"核心"既不谋求任何人的赞赏,也不力图影响任何人朝向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一位热爱并潜心研究李小龙武道艺术的人"开始察觉一切,而不是不加鉴别的盲目接受"时,我们的目的就达到的了。
 
伊鲁山度 辞离"核心"
  "核心"就是振藩截拳道的董事局,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新的成员将陆续加入。在"核心"的成立初期我们失去了一位重要成员,又得到了一位新成员。在参加了1996年1月的"核心"会议后不久,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武馆的助教伊鲁山度向"核心"请辞,决定以他自己二十多年的截拳道教学经验去独立完成小龙当年交给他的重任。他衷心祝愿"振藩截拳道核心",并将同样地坚持和维护李小龙的武道艺术作为自己的目标,希望近年来出现在截拳道内部的不幸争吵早日可停止。当伊鲁山度辞离"核心"的时候,我感到不理解,此事对我打击很大,我的调和与解释也未能挽留他。他辞去的时候,要求以"退休"的身份离开。这意味着"激流勇退",且他在"核心"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退休"这个词实在不那么恰当事实上,由于"核心"刚刚创立,"退休"一词对它的任何成员都是不合用的。
  接着,伊鲁山度又提出以"顾问"身份离开,向我和木村武元表示,他愿意与"核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分享他所掌握的小龙武道艺术知识。出于对伊鲁山度多年对李小龙武道艺术教学的丰富经验,"核心"基本上欢迎他做顾问的,但"顾问"的职务已授与"核心"的两位成员木村武元和Allen Joe。由于伊鲁山度在小龙生前或以后都是"核心"许多成员的师父,为表达大家的敬仰之情,伊鲁山度被请求接受"资源顾问"这个荣衔。我们觉得,只有"资源顾问"一词才恰如其份,也符合他的独立性的愿望。但是伊鲁山度却谢绝了这一邀请。伊鲁山度由于其精湛的武技与非凡的振藩截拳道知识,受到他昔日众多学生的高度尊敬,"核心"永远欢迎他以活跃或顾问角色加入我们统一李小龙武道艺术的工作。伊鲁山度是李小龙截拳道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核心"的大门将依然对他敞开。"核心"热切希望与其它一切热爱和尊敬李小龙的人们一起共同推进我们的工作,而并不是用自己的个人方法表达出来。李小龙曾说过:我们不会孤立地工作,更不会去搞那种要求"独占真理"而排斥其它意见。我们所寻求的,只是成为一座振藩截拳道知识的宝库,这个地方正是一个武术家自我发现进程的起点。承认他们自己"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于合资格的振藩截拳道教练及修习者作出承认。
  可能有些读者会对"承认"这个名词不大理解,"振藩截拳道"不像一般的武术学校,它不授与段位和证书,任何一位合格的教练或学员在得到本组织承认之前,必须事先得到他教练的考核与认可。有资格考核颁证的教练必须是"核心"的现有成员,尽管在将来"核心"的成员资格将被放宽。当一位学生由他的教练颁证后,才可由教练将其进一步提请"核心"承认。我们确立这种"承认制度"的目的,是便于将来向热爱李小龙武道艺术的公众推荐合资格的教练。
"振藩截拳道核心"成员名单: 木村武元(顾问) - 李小龙在西雅图时期"振藩国术馆"的首位助教。
Allen Joe(顾问) - 李小龙在屋仑时期的弟子。
George Lee - 李小龙在屋仑时期的弟子,李小龙的训练器械制造师之一。
严万法 - 严镜海(已故)之子,现从事私人教学,严镜海是李小龙在屋仑时期的助教。
黄锦铭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的入室弟子,现举办有关截拳道的研讨会与私人教学。
李凯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的弟子,现从事振藩截拳道的教学。
Richard Bustillo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的弟子,现指导加州IMB学院并在研讨会教学。
Larry Hartsell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在加州LAMA学院任教并在研讨会教学。
Herb Jackson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的入室弟子,李小龙的训练器械制造师之一。
Bob Bremer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从事小规模教学与研讨会教学。
Pete Jacobs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从事小规模教学。
Steve Golden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在太平洋西北地区从事小规模教学与研讨会教学。
Jerry Poteet -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担任电影武打设计和从事私人教学。
Tim Tackett - 伊鲁山度的资深弟子,现从事小规模教学与研讨会教学。
Chris Kent - 伊鲁山度的资深弟子,现在加州威尼斯市拥有一所自己的学校。
Tommy Gong - 黄锦铭的弟子,现在加州三藩市从事教学。
John Little - 黄锦铭与李凯的弟子,李小龙的笔记与书籍的研究家兼作家。
李香凝 - 李小龙的女儿,曾向Richard Bustillo学武,现跟随黄锦铭与Herb Jackson学习。
李莲达 - 李小龙在西雅图时期女弟子,迄今没有教授截拳道。
 
  "振藩截拳道核心"欢迎小龙昔日的朋友与学生陆续加入。我们所感兴趣的是通过过去的每一位小龙的朋友和学生的回忆,来不断改善我们这座"宝库"的历史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核心"新成员的不断增加,有关小龙当年的工作和振藩截拳道的知识必将不断得到改善。
李小龙时常将其热爱的截拳道哲学比喻为水,水有五大特征:
  1、水的形状是可以随着它的容器而改变的,例如:碗、杯及山谷。换言之,它的特质是有弹性的,适应力
    强的,合作性强,及不会坚持己见的。
  2、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满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蚀最坚硬的石头。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比起
    先声夺人及过份自信的人更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挑战。
  3、水在静止时是清澈的;但当水翻腾汹涌时是污浊及充满破坏力。所以我们在心平气和时才能静心地自我
    思考。
  4、水能冲破障碍,任意地飘流及穿梭世界各地,所以它是不分界限,没有偏袒任何方面,公平提供服务。
  5、当你与水合作时,它是你的朋友;反之,当与水对抗时,它是你的敌人。胆小的人若然胡乱地在水中挣
    扎摆动,是很容易遇溺;另一方面,冷静的人在水中轻轻地浮动时,会自然地飘荡。当面对众多敌人时
    人们会进入无止境矛盾、疑惑及怨恨,因此温柔及可信赖的人是较受欢迎及本身能得到内心平静。
闪光
  当父亲李小龙去世的时候,其儿子李国豪年仅八岁。在他们共同渡过的短暂岁月里,小龙同国豪和年仅四岁的香凝一同蜗芳把盗罚晒松凶羁炖值氖惫狻P×ナ酪荒暌院笪掖潘切置昧┣ň蛹永D嵫侵荩琅ο朐谝谅成蕉群透盖椎钠渌茏拥闹傅枷禄指次涫跹盗罚盖椎娜ナ蓝运蚧魇侨绱酥螅灾了薹娑阅切└盖咨八岚氖挛铩9朗鞘只钤荆有〉蕉辏朗贾占岢峙懿健⑵锏コ怠⑵餍笛盗罚裨硕币话惚3肿啪说奶迥堋6暌郧埃胬鲜八盖椎茏尤ν獾囊晃慌笥袽ike Vendrell练习武术。但几年后,他终于鼓起勇气自己回到伊鲁山度武功学院,在他父亲老朋友的指导下,恢复了中断十余载的截拳道训练。  他训练刻苦,成绩突出,表现出闪光的才华。很多人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继承父亲之衣钵,成为新一代截拳道领袖,尽管国豪自己从没有把这件事作为他的第一愿望。但不幸的是,1993年3月31日,一场不幸的失误夺去了国豪的生命,人们的渴望也永远成为泡影。
  我相信生命是由能量与智能组成的,虽以某种我们所知的方式熄灭,但它始终循环不息。就像那遥远的星光,当它长途跋涉照到地球上的时候,那颗发出光芒的星可能早已不存在了。我相信李小龙与李国豪父子用生命的能量与智能化作的不朽光华将继续照耀我们,推动我们勇敢向前。小龙与国豪父子二人为武术所作出的贡献及遗留给人类丰厚的武术遗产,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他们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李小龙大学时代的哲学论文——《悟》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好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在经过4年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也感觉到柔能克刚的道理,也就是如何消除对手的力道,减少自己力道浪费的手法。这一切都必须先求得气定神闲。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一旦和对方交上手之后,我的思想就再难保持清明而不受扰乱。尤其是在对过几招之后,我就忘了柔的理论,惟一想到的只是不管怎么样我也得打赢他才行。  我的老师叶问先生是咏春门第一高手,他会过来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注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意志的干扰,完全出于本能地指挥你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不过就这样我又已经在运用意志力了。就是说在我讲我必须放松自己的时候,这种要达成“必须”所需的力气,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
  等我本身这种自学到达相当程度时,我的师傅又会再过来告诉我说:“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这个星期不要再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那一个星期我留在家里,沉静下来用心了好几个钟点。练了好几回之后,我决定放弃了,改乘了条小船出海去划船。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去打海水。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是功夫的要义吗?这种普通的水正为我说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适应于任何容器。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样。
  突然有一只小鸟飞过,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另一层隐藏着的意义跃进我的思想。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不是说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留或阻碍。所以要控制我自己,我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来接受我自己。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领悟如何将刚柔合而为一,已经和大自然浑然成为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其自然漂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觉。所有的反抗意识都消除了,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就都是一体。
李小龙大学时代的一篇武术论文
  太极又叫作阴阳,是中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末期就已经创立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用双鱼符号来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争斗,相互转化,循环不息。
  “阳”代表肯定、积极、雄性、实际、明亮、白昼、热量等;而“阴”则恰恰相反,它代表否定、柔软、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极的理论基础是,世上万物是没有一成不变、保持永久的。换而言之,当事物发展到鼎盛期后,就会由盛转衰,此时的衰即是“阴”,而衰到极端的时候则转入盛,此为“阳”,盛是引起衰的因由,反之亦然。而整个的过程则是盛衰交替重复的过程。

  由此可看出两种力量,虽然它们表现出的是一种矛盾的两方面,而事实上却是相互依赖。换个角度讲,是统一不可分的。在武术中阴阳的运用原则体现在和谐统一的韵律中,它要陈述的一点就是万事协调而非彼此对抗,并非是对抗的力量和动作。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刻意或竭力而为。
  当对手A发力,即“阳”于对手B,B不必再以力来抗击他们,也就是说不以“阳”克“阳”,而是以柔克刚,以阴制阳,将对手力量转卸到别的方向。当A力量即将用尽之际,“阳”即开始转为“阴”,B则在其力道将竭之际,发动力量(阳)来反击对手。所有的过程纯系发乎自然而非竭力之为。B以其和谐、连贯的动作来击破对手。协调定律及自然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融于对手的发势、变势动作中,不要先发制人,而是随着对手的动作而相应地动作。战胜对手的基本观点就是因循利导,借力发力。这也是为什么习武人不首先出手,暴露自己攻击目标的根本所在。  面临攻击,首先并非对抗,而是尽力控制对手攻击。这也就说明了非抵抗及非暴力的原则,如同厚雪积压下的松柏,虽然面临压力,但仍然能够以柔克刚。这也正是柔的价值所在。  与日常人们所想的恰恰相反,“阴”即柔顺,“法”则更关乎于人的生命与自救。因为屈服所以生存,与之相反的阳法则表现了一种强硬和悍气,这往往使一个人在某种压力下突然崩溃,此即所谓至刚则易折。功夫中移动的方式与头脑的反应一致。事实上是头脑在支配身体动作的方向感,身形随意念而动。为了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势,必须要放松动作,在放松形体之前应首先使意念及精神放松下来。为了达到这一点,习武之人必须能够保持一种静谧与平和,即掌握好“非意念”原则。这并不是说大脑要一片空白,而是讲它包含了所有的情感,这并非简单的心境平和。  习武人的意识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却又一无保留;无为无欲,却又随时准备接纳,以无意识用以支配整个意识。就像我们用眼睛去看东西,有时为了歇歇眼睛,虽然眼睛并没有闭上而是盯着某个物体在看,但是实际上却是视而不见,眼中无物的状态。
  因此,功夫中的注意力集中并非是通常的集中全部精力在某件事物上,而仅仅是对外界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发生之前一种保持静态的警觉性。这种精力的集中就好像观看一场足球赛,你并没有关注某个控制着球的队员,而是在关注整场比赛发展的动势。在格斗中,功夫高手都在忘记自己的存在而随着对手动作而动。他放弃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而采取了一种柔顺的态度。他将意念放松,使动作解除了包袱。而一旦意随念生,动作也会随之启动,立即展开对敌人的攻击。  这个世界上人熙来攘往,并注定了他会是谁,会有什么样的麻烦。他们力争上游,以图出人头地。这种抱负对于习武之人来讲并不适用。习武者应抛弃所有个人独断专行的强烈竞争心理。习武者,如果他很优秀,他根本不会有骄傲自满的情绪。骄傲会使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并且会轻视别人。骄傲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因为当他的目标定得很高并且达到了这种高目标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害怕失去目前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的心理恐惧,于是如何保护现有的地位会成为其最重要的需求,这会使之紧张不安。  当我们知道功夫的目标在于自我教化时,便会了解到“内在的自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因此为实现真实的自我,习武者并不让自己生活在别人的观点支持下,他们追求于不断地自我充实和提升中。功夫大师们与初学乍练的后生小辈们不同,他们强于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没有一丝一毫欲望流露。通过不断磨练,他们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松了自我,变得更加自由。对于他们而言,荣誉及地位被弃之如粪土。
《老子》(《道德经》)全文
点击阅读
道家基本思想
《老子》一书虽短短五千余字,却言及甚广,思及甚深,涉及宇宙万物、为人处世、治国用兵、修身养生各方面,道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至广至深。
道是什么?
虽然《老子》开篇道:“道可道,非常道”,但老子还是在反复地说“道”,全书“道”出现了73次,几乎章章言道。对于任何接触“道”的人来说首先要问的肯定是“道是什么”或“什么是道”。
“道”是什么呢?道并非某种存在的实体,它存在于耳目见之外,却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的本体特征就是“无”。另一方面,道是天地之根、宇宙之源、“万物之宗”,道孕育了宇宙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就像母性生殖器那样虚空而孕育万物。所以就道之用而言又是“有”,“无”与“有”是道的体用两个方面,并不矛盾。现在就不难理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一章)了。
道的本质——自然无为
上而的谈玄说道不免有些空洞,说来说去还是不知道“道”是什么。“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终极本质和最高原则,由自然而引出“无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由于老子的的否定性思维特质,他的论述道的时候大多用的是否定语言,而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但是很多人并不深入理解老子“道”的思想,认为“无为”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也就是无所作为。很显然,老子这样的饱学之士不至于把无所作为游手好闲正襟危坐地说叫做“道”,这里的“无为”是指不违背宇宙的自然性,不对事物横加干涉,让其自然发生发展。“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所有为人处世治国用兵无不贯穿着自然与无为的思想,以无为而无不为。
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柔弱处上,高大处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夫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刚强”等莫强调柔弱。老子举例道:刚生下来的婴儿身体相当柔弱,但他的嗓子怎么也哭不坏,往地上摔跤也不会受什么伤;水至柔,却什么也砍不断,而水能渗入到任何缝隙,并能“水滴石穿”。“柔弱”还有居卑处下,忍辱负重和自用自强的深意:“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
上德不德
老子眼中德有“上”“下”之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所谓上德其实质也是无为,不有意施仁舍义也不随意发号施令。老子反对仁智礼义,孔子向请教礼的问题,老子说这些对你没有任何好处。在老子眼中,“大道废”才有了所谓的“仁义”。
以奇用兵,以无事取下天
咋一看这不矛盾吗吗——既然用兵何言无事?事实上老子并不主张战争:“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然而老子并非置身世外的空谈者,他看到当时(春秋时代)战乱纷争再所难免,所以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器,不得已而用之”,能不用兵则不用,但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要用的。如何用兵?老子主张“以奇制胜”,主张“欲弱先强,欲废先兴”以弱的表面现象迷惑敌方以出奇不意而胜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形态,是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所向往的社会。可以看到,这样的社会是不现实的,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不历史的倒退,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是我们可以理解老子产生这种向往和原因和出发点。
消极的一面
任何一门哲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消极,但老子的哲学理论也的确存在它消极的一面。在我看来,道家哲学(至少是老子哲学)消极之处有三个方面:“明哲保身”、“强骨弱志”的愚民政策和以思考代替实践的想法。
老子很重生命,即所谓“贵生”“重死”,为了保全生命尊下处弱,明哲保身。这种贵身保身甚是很刻意的,能保身即为有用。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可能隐居起来孤立起来,也不能为了保全自己而成为庸碌的芸芸众生,犹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努力完善自已并投身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这话很多人不爱听,但一定没错。
老子“无为”“不治”的治国理论带有明显的愚民思想,并且与他的“任其自然”不加干涉的思想相矛盾:“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种不行而知的想法显然是不可行的。
李小龙与老子
老子是李小龙最推崇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李小龙的哲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子的影响。老子是道家鼻祖,老子之“道”与李小龙截拳道之“道”可以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性。当然两者还有不同之处:李小龙的思想还有一部分来自尼采——突破传束缚,无限发挥自我,并且李小龙将这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哲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这里我们只谈李小龙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契合之处:
李小龙 老子
什么是截拳道?我(李小龙)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注:《老子》往往不说道是什么,而说道不是什么,而事实上还是在说道是什么,只是直接是说不容易,体现了老子的否定性思维特质)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无为而无不为(37章);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
水具有五种特性:
●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之形。它是如此地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协作性,而不会一味蛮力对抗。
●水虽然具有非常的忍耐性,但它有时又能显得无比的强大:有时它的力量足以轻易推动巨石。因此一个镇静如水的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对付一位嚣张自负的挑战者。
●水,当它静止时是如此的澄清,而一旦它汹涌、咆哮时,它又变得那样的浑浊而具毁灭性。当我们心灵宁静时,我们的思想是最清朗的,并且能够极好的自我控制。
●水,能够无视重压而前行。它流过篱笆、流过基底而毫无褪色。它永不分离,没有分裂结帮的派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平等互助的,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上流动。
●如果你与水协作,那么水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反击它,那么它就会变成你的敌人。一个充满恐惧、惊慌不安的人如果落入水中,极有可能会沉没;而一个平静的人在水中则可能因水的托力而上浮,正如现实中,如果人们彼此抗争、敌视,那么他们将会旋入无底地冲突、猜疑和憎恨的深渊之中。只有那些高尚守信的人们,才能够彼此更适应,而更加和平地相处。
●朋友,象水一样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注:老子道论中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柔弱胜刚强。老子认识到: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但是你砍不断它,捉不住它,放到哪儿它都能适应,水滴能让石穿。李小龙对水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写到:“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去打海水。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是功夫的要义吗?这种普通的水正为我说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适应于任何容器。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样。”)
人应该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而不能违抗,这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都应顺其自然而不可强求,不要任何情况都强力去做。比如庖丁解牛,他一把刀用了二十年而不换,就是源于他掌握了规律,并顺应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
(注:自然是“道”终极本质和最高原则,“道”就是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妄作)。庖丁解牛道家庄子举过的一个例子。)  


佛家基本哲学
李小龙在《武道释义》第一部分就进行了“论禅”。佛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禅是指静坐,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坐禅中思惟,根据其所悟所证创立了佛教,而“戒、定、慧”三学中因(禅)定而生慧也说明了禅与智慧的关系,所以说禅就代表着智慧。至于禅宗是达摩所创立的一个宗派,不在此讨论之列。

佛教自创立到传入我国到今天,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而复杂的宗教系统。我们不是出家人,也不想做研究佛教的专家,所以不必对佛教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我们要学习的是佛的智慧,将佛的哲学与智慧应用我们的生活与人生,让它引导我们走向成功而完美的人生之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参悟的道理概括起来说是:人事现象逃脱不了因果报应,人之所以有种种病痛烦恼,归根到底是有了情欲贪爱,而之所以受情欲驱使产生贪爱的动机,从事各种活动,那是因为不明道理(无明),这样便循环往复地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不得解脱。而要达到解脱,则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仅修苦行易使人恼乱,无益于达到解脱;不修苦行而过世俗的生活,则使人贪恋享乐,永远受苦。真正的做法是舍弃这两种偏执,而采取介于两者之间的做法(中道)。这种理论就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缘起论。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意思是说一切现象都是借着一定的条件而产生的。缘起的含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生则彼生,若此灭则彼灭。缘起论是对宇宙人生现象的考察和探究,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理论。

佛法的基本内容:

四谛——佛教的根本教义

1)苦谛——人生的本质:人生即苦,这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这是佛陀根据种种现象总结出人世间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五盛”即“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种感观。

2)集谛——苦之根源:贪、瞋、痴

无明与渴爱是苦的根源,因为不明道理而执著而产生种种欲望,而现实又不能一一满足这些欲望,因此而烦恼,而痛苦,所谓“有漏皆苦”。

3)灭谛——超脱痛苦之境界:涅槃

涅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死,涅槃意指“吹灭的状态”,即是吹灭烦恼之火:所有的贪欲灭尽、瞋恚灭尽、愚痴灭尽,达到无苦安稳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名为出世间。出世间的境界并不离开世间而独存,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却是你我差异的超越,你我的合一,从无常中看到常,从无我中看到我,从生灭的虚幻苦恼中看到永恒真实的快乐。

4)道谛——达到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三学、六度、五戒

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勇气、努力)、正念(正确的意识)、正定(精神的单纯统一)。李小龙在《武道释义》里引用了此八正道。

三学:戒、定、慧,即持戒、禅定、智慧。要达到涅槃境界,首先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佛教有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后来还有八戒、干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等。定学即禅定,也称禅观,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及调练心意的功夫。慧即智慧,梵语为般若。佛教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悟的智慧,以智慧摆脱痛苦,达到超脱的境界。

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实际上是对三学的扩充。

五戒中的不饮酒在现在看来没太大必要,适度饮酒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不能酗酒,酒醉之后就会干出一些不合理甚至违法的事来。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前三者称三法印。

诸行无常——一切行为和现象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永无一刻的绝对静止。这种与经典哲学理论是一致的。

诸法无我——法是指“无我性的事物”,指一切现象、一切物质和精神都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一切都处在变与空之中,刹那生,刹那灭,生生灭灭,不息不定。

涅槃寂静——出世间的境界

有漏皆苦——即有欲望皆苦
对于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基本教义就介绍到这里。佛教中的智慧与深意需要慢慢体会,非三言两语能道清楚,但可以用一个字的来概括:“空”。
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爱欲中。 (The void is that which stands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is" and "that".The void is all-inclusive,having no opposite----there is nothing which it excludes or opposes.It is a living void,because all forms come out of it and whoever realizes the void is filled with life and power and the love of all things. )
道的海纳百川是以顺、谦、虚、静为基础的。这些在很多时候都可用一个字表达出来:“空”。一个人必须消除他自己精神上的一切障碍,否则是无法进步的,必须使心灵处在空无一物的状态,甚至忘掉原先所学的技巧。让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一切自会开敞出现,移动时如流水,静止时如镜子,反映恰似回声一般。心灵的偏狭意味着心灵的冻结,一旦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尼采其人及其基本哲学思想
尼采:英文名Friedrieh Nietzsche (1844—1900)这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他高喊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不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就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尼采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深刻的精神危机。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甚至谴责医生拯救病人是一种犯罪。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就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
但尼采也确乎提出过新的思想。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许多西方作者也极受其影响。尼采的学说预示了西方社会进入了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时代,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尼采年表
1844年             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Sachsen)的洛肯镇(Lutzen)。好几代的祖父与父亲皆为路德教派的牧师。
1849年 5岁 7月30日,父亲是脑软化症病逝。
1850年 6岁 举家迁往塞尔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58年 14岁 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普尔塔高等学校读书。
1864年 20岁 10月,进波昂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文献学。
1865年 21岁 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初次获读叔本华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66年 22岁 开始与李契门下厄尔温·罗德(ErvinRohde)交往。
1867年 23岁 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1868年 24岁 4月,因伤退伍。11月8日初识年格纳。
1869年 25岁 2月,受聘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的额外教授。4月,脱难普鲁士国籍,成为瑞士人。5月17日初次访问琉森(Luzern)近效托里普森的瓦格纳家。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任讲演,讲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布克哈特(Jacob Buckchardt)缔交。
1870年 26岁 3月,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担任卫生兵。罹赤痢与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与神学家奥瓦贝克(Franz Overbeck)开始交往。
1871年 27岁 执笔《悲剧的诞生》。
1872年 28岁 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2月——3月,在巴塞尔大学演讲,发表《德国教育设施之前瞻》(殁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四月华格纳家迁离托里普森。5月在贝鲁特祭剧场的开工典礼上,与华格纳重晤。
1873年 29岁 《季节的深思》第一篇出版。发表《希腊人悲剧时代的哲学》中之部分文字(殁后作为遗稿初次出版)。
1873年 30岁 发表《季节的深思》第二篇、第三篇。初读法国作家斯汤达尔的小说《红与黑》,如受电击。
1875年 31岁 10月,初识音乐家彼德·卡斯特(ReterGast,本名HeinrichKoselitz)。
1876年 32岁 7月,《季节的深思》第四篇出版。八月,贝鲁特剧场演出第一次祝祭剧。9月,与心理学家保罗·李(RaulRee)缔交,病况恶化。因病,巴塞尔大学课程请假休讲。冬,与保罗·李及梅森伯格同任于索特林。10月11月在索特林与华格纳作最后的晤谈。撰写了《人性,太人性的》最初的备忘录。
1877年 33岁 9月,回巴塞尔,复于大学授课。
1877年 34岁 与华格纳的友谊关系终结。1月3日华格纳赠送《帕西法尔》(Rarsifal)一书。5月《人性,太人性的》第一篇出版;至华格纳最后一封信,附《人性,太人性的》赠书一册。
1879年 35岁 重病。辞去巴塞尔大学教席。《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上半部出版。
1880年 36岁 发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后来作为《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下半部分出版。春天,初抵日内瓦,10月,在日内瓦过乘冬。
1881年 37岁 1月完成《曙光》,6月出版,7月在西尔斯·马莉亚过夏,8月,孕育了“永恒之流”的思想。11月27日,在日内瓦初次聆赏比才的《卡门》。
1881年-1882年   执笔《快乐的科学》并于同年出版。
1882年-1888年   对一切的价值作价值转换的尝试。
1882年 38岁 3月,至西西里旅行。四月开始与罗·落乐美交际。5月,完成《快乐的科学》(Diefroliche Wissenschaft),并出版。11月以后,在拉伯罗过冬。  
1883年 39岁 2月,华格纳病逝。执笔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6月,出版。7月,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12月,在尼斯过冬。
1884年 40岁 1月,在威尼斯,执笔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8月斯泰因访尼采。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1885年私家出版),读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深感动。
1885年 41岁 执笔《善与恶的超越》。
1886年 42岁 5-6月,在莱比锡与厄尔温·罗德做最后一次之晤面。7月,《善与恶的超越》出版。
1886年 43岁 7月,完成《道德的系谱》,11月,私家出版。11月11日,致厄尔温·罗德最后一封信。
1888年 44岁 1月,因丹麦文艺史家布兰斯的介绍始知有齐克果其人。4月,第一次往在托里诺(Torio)。布兰德斯在哥本哈根大学开“德国哲学家弗烈特李希·尼采讲座”。5月-8日执笔《华格纳事件》,9月出版,《戴奥尼索斯之颂》脱稿。8月-9月撰写《偶像的黄昏》(1889年出版)。9月,撰写完反《反基督》,10月-11日撰写《瞧!这个人》,12月撰写《尼采对华格纳》《心理学家的公文书》,死后收入全集中出版。
1889年 45岁 1月初旬,在托里诺遭到最后的打击,患了严重的中风。出现精神分裂现象,被送进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母亲赶来照顾。
1897年 53岁 复活节,母亲病逝。与妹移居威玛(Weimar),由其妹朝夕看护。
1900年 56岁 8月25日在威玛咽下最后一口气息,8月28日葬于故乡洛肯镇。死后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威宾诺莎、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太人性的》、《曙光》、《快乐的科学》、《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善与恶的超越》、《论道德的系谱》、《偶像的黄昏》、《反基督》、《瞧!这个人》、《权力意志》、《尼采诗选》、《华格纳事件》、《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尼采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尼采在开始提出“超人”概念时,超人还仅仅是他对于未来人的一种理想。在他看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超人”,“超人”尚有待于诞生。那些先后来到查拉图斯特拉的山洞的高贵客人们算得上是人类的佼佼者了,但他们还只不过是用来制造“超人”的砖瓦。尼采提出“超人”的理想,如他所说,意志完成其“改造”人类的使命,拯救人类使之免于退化。在这里,他把超人看作是现实的人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这是尼采的超人学说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但是到后来尼采开始把“超人”的称号封给所谓“上等人”。即所谓“人是非动物和超动物,上等人是非人和超人。”由此他便成了社会等级制度的狂热鼓吹者,这表现了他的阶级狭隘性。
   尼采“超人”说的两重性常为后人所误解和利用,一部分人看到了“超人”所体现出来的人的自我超越性,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度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则看到“超人”作为上等人、高贵者的面孔,以此来为法西斯主义和种族歧视主义服务。然而,后者并非尼采的本来用意,尼采固然提出了人的等级学说,但他只是把这作为手段,作为达到超人的途径而非目的。
   尼采的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尽管他指出的人生道路不完全正确,但他毕竟为人们寻找人生的意义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视角。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启发意义。
李小龙与尼采 文/人海孤鸿
尼采的哲学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尼采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人。但他的惊世骇俗只是因为他的哲学,而就他本人的人生经历而言毫无惊世骇俗之处:他写过不少书,做过大学教授,仅此而已,却没有实现他的权力意志,没有成为他所鼓吹的“超人”,没有使“普通人”成为他的奴役。
其实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大多都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家”,他们的哲学都是从许多现象思考推理而来的,真正能亲身实践去证明它们的并不多。那些有名有威望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固然有他正确和独到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片面、不足和漏洞。大家都说哲学是科学,但我觉得哲学只能算半科学,况且很实在的物理化学科学在时间的验证下也会发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谬误,何况哲学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学科。
尼采的哲学有他激进有价值的一面:主张张扬个性,扩张自我,大呼上帝死了,极力反对基督教道德对人的灵魂的束缚与压迫,要求我们重估一切价值,赋予生命新的更真实的价值。他的思想解放了很多人,鼓舞了很多人,让许多人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性,并直接导致了后来“存在主义”哲学。
但是他的学说又存在严重的漏洞,并且走向了一个极端。他否定了一切旧的道德和思想,他提倡张扬自我,却又反对民主,反对妇女解放运动,他的权力意志和超人学说带有严重的社会阶级性以致被法西斯主义所利用。
以上这些并不是对尼采的否定,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影响了很多人,李小龙便是其中一个,也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当从小争强好胜的李小龙读到尼采的书萨特的书时激动地觉得这些书简直就是为他写的。
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中一部分来自尼采——重视自我,认识自我,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突破传统不为现有的理论与形式与束缚,而李小龙本人也真正体现了“意志”与“超人”。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否定无异于尼采的“上帝死了”,也因此遭到了众多武师的不满;李小龙对武术的狂热追求和实践,为电影的不懈奋斗让成了世界瞩目的“超人”。
李小龙尼采哲学的吸纳并非机械地照搬,如果他永远成为不了伟大的武术家。李小龙接受了尼采反传统注重自我的思想,将他反对传统道德束缚合理运用为突破传统武术形式的束缚,不违抗自然规律,如水能顺应任何容器一样自然自由地表达自我。李小龙并没有尼采那种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超人”意识,李的权利意志(权利意志只是一个形而上的名词,请正确理解)也只是用于自我的突破,做到以无限为在限,他不会像尼采那样认为是少数超人创造了人类历史。
总之,李小龙的哲学深受尼采的影响,并且比尼采哲学更科学更合理,并以自己的实践验证了他的哲学的正确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小龙比尼采更尼采。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站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解放西路340号

QQ:179073879(邦稷永固) QQ群号:94268814 (交通建筑—工程师之家)    邮箱:jcjtbook@163.com 
    QQ群号:184963392 (音乐天堂 K歌—从古典到摇滚)

   copyright 2000-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